【社会实践】挖掘羌绣深层文化,为传承羌绣文化插上翅膀

发布者:机械工程学院站点管理员   浏览次数:69   发布时间:2022-07-04

7月1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馨星实践团七人来到阿坝州茂县羌绣制作馆,寻找羌绣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拍视频,采访的方式,深入了解羌绣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制作工艺,让羌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馨星实践团到达羌绣制作馆,见到了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李老师。从对李老师的采访中得知,羌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美与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也正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那些具有初步形式美的客观对象,才能相应的产生出对称、平滑的审美观念。羌绣的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产品美、劳动工具美劳动动作美、劳动创造的艺术品美,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绣似乎浓缩了历史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绣中之精品,已渐被人们认同与湘绣、苏绣齐名的绣中工艺品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在采访中李老师陈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大多数传承人不一样的是,她6岁就跟随母亲学刺绣,师承脉络真实清晰。在长期的保护和传承羌绣中,熟练掌握了羌绣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深入了解和掌握羌绣的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能进行独立创新。在茂县地区,李老师在和她掌握羌绣技艺的人群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李老师在省内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工作。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并获奖,得到业界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采访过程中,李老师向我们讲诉了她与羌绣的不解之缘:羌绣在没有正式命名时曾叫扎花,有着最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常以粗布为底,用棉线、丝线、麻线绣制各种图案。李老师觉得‘扎花’涵盖不了羌绣这门艺术的全部内涵,所以称这种绣花技艺为‘羌绣’。

李兴秀说,她自小就对“扎花”有着浓厚的兴趣,“妈妈在教姐姐刺绣时,我就躲在一旁‘偷师学艺’。”由于按捺不住亲手试一试的“冲动”,年幼的她悄悄拿走姐姐的针线,还在家里翻找出没用的布料,躲到无人的角落,模仿着妈妈和姐姐的样子,认真绘制图案,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日复一日的练习,为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羌绣基本功。

与此同时,李兴秀还与民间刺绣艺人共同努力,收集和整理羌族刺绣技法、图案,将不成体系的羌绣针法,系统地分为了扎绣、勾绣、挑绣三大类,又将这三大类分成20多种小类,再细分出100多种羌绣针法,编写了《羌绣》《手绣制作工(初级)》《手绣制作工(中高级)》等职业培训教材,在各地培训使用。这几年,李兴秀先后培养出高级绣工24人,在7个生产基地带动灵活就业200余人,80多名贫困户通过羌绣实现了脱贫。当问及李老师对未来羌绣的期望时,她这样说:“脱贫不是我唯一的目标,对未来,她还有更高的期望。每次看到我的小孙女认真刺绣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高兴。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我所热爱的羌绣一定能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图为李老师给调研团讲解羌绣的历史徐洪波摄

图为李老师正在创造图案徐洪波摄

图为羌绣制作馆里部分羌绣产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洪波摄(经李老师授权使用) 


图为羌绣服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洪波摄(经李老师授权使用)

图为调研团和李老师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洪波摄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西华大学第五教学楼A座  |  邮编:610039  |  邮箱:xhujx@mail.xhu.edu.cn  |  联系电话:028-87720507